2022年,重庆市江北区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以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与食品领域监管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用手段对提高食品领域监管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监管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
强化事前防范,以信用承诺化解重大风险。一是强化诚信自律意识。在注册登记、行政审批环节填写信用承诺1.2万份,有效避免市场主体未获得许可“抢跑”开展食品经营活动;在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山城有信信用码、自媒体和企业官网,悬挂和展示守法经营承诺书7000余份,倒逼企业时刻绷紧诚信经营之弦。二是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把握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高风险行为特征,从信用信息数据中选取年报经营、关联关系、食品安全等六大类29个重点指标项进行实时监测,对市场主体风险隐患及时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通过信用风险监管App实现“有预警就有处置”的闭环式管理。三是强化智能综合研判。综合利用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制定食品快检、冷链溯源、食品生产、食品销售等八大类70余个综合分析图示,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各类信用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及时采取定向抽查检查、专项检查等措施防范化解高风险区域提供有效参考。
强化事中监管,以信用分类提高履职效能。“科学化”分类。建立通用型企业和个体信用分类指标模型体系,将通用型指标模型与食品安全专业领域相结合,打造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三大食品安全领域信用分级专业模型,在全市率先完成食品全领域全主体的信用分级模型设计,共计19个一级指标、88个二级指标和408个三级指标,归集模型计算所需数据6000万条,按照信用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将食品市场主体分为A、B、C、D四类,并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精准记于企业,每月实施动态更新。“差异化”监管。根据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在2022年食品“双随机”检查工作中,抽查食品主体数量由2021年的1756户减少到757户,减少任务数57%,C、D级主体占比由13.9%增长到22.9%,发现问题率由8%增长到12.4%,同时将分类结果作为日常监管重要参考。“区别化”治理。在评先评优、资格审查、财政补助等过程中,参考企业信用风险评定结果,原则上不推荐D级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高管参与各类补助评选活动,针对12户信用高风险食品主体已取消创建国家食品示范城市示范单位等荣誉资质评选资格,同时对A、B级信用低风险等级食品生产经营者开设绿色通道。
强化事后监管,以信用惩戒提高违法成本。多渠道信息公示。树立“公示即监管”的理念,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城有信信用码等渠道,向社会100%公示食品主体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信用信息。多部门联合惩戒。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实现市场监管、金融、税务、人社、公安等职能部门全面共享,失信者除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外,在政府采购、政策扶持、融资信贷、资质认定等多方面受到信用惩戒。多举措完善退市。强制低效食品主体依法有序退出市场,减少“失联企业”“僵尸企业”带来的交易风险和占用的监管资源,对1.84万户长期停业或未在注册地经营的食品主体,依法采取注销食品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等强制退市手段,同时对1051户食品主体完成营业执照简易注销。